2021年, 我院地質系黃菲教授帶領科研團隊分別在大西洋中脊Logatchev熱液區沉積物中草莓狀黃鐵礦的形態與結構演化研究和南大西洋中脊德音熱液區礦物微量元素及成礦過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Morphology of framboidal pyrite and its textural evolution: Evidence from the Logatchev area, Mid-Atlantic Ridge和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sulfides from Deyin hydrothermal field, Mid-Atlantic Ridge-Implications for its mineralizing processes為題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Ore Geology Reviews。
該研究成果以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為第一單位,黃菲教授為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劉開君、任亞群分別為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Ore Geology Reviews是國際礦床成因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簡稱IAGOD)主辦期刊,是國際公認的三大礦床學主流權威期刊之一(JCR Q1區),主要報道礦床學、巖石學、成礦作用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近年來,黃菲教授帶領團隊,相繼圍繞中印度洋脊Edmond、Kairei,大西洋脊Logatchev和由我國發現并命名的德音、采蘩等多個熱液區開展海底硫化物成因研究,發現一批Fe-S、Cu-S、Fe-O系列礦物和硫酸鹽類等次生作用產物,及許多極有科學意義的多金屬硫化物。團隊關于洋中脊熱液區金屬硫化物的成因研究為海底熱液區的成礦模式建立和勘探提供了礦物學依據,標志著資土學院地質系在深海硫化物成因領域研究已經進入國際先進水平。相關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2062)、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MGK1403)等聯合資助。